融媒体记者唐筱葳
通讯员孙亮
本报讯乡村振兴,生态宜居是关键。近年来,我市坚持保供给与保环境并重,把畜禽养殖产业绿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,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,使之“变废为宝”,成为乡村振兴的又一助力。涟水县、淮阴区两个畜牧大县成为国家级整县推进项目县,每个县(区)获得中央财政补贴3500万元,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提升。
加快构建利用体系
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中,我市始终牢固树立绿色畜牧业发展理念,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,加快建设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。优化调整养殖区域布局,严控单位面积土地畜禽承载量,严控洪泽湖、淮河、盐河、二河等重点流域保护区养殖总量。关停禁养区内227家规模养殖场,治理1308家规模养殖场。建立工作推进机制,市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,出台工作考核办法和财政扶持政策,建立任务清单、细化任务目标,各项工作有序开展。培育企业加快设施建设,撬动社会资金投入,积极探索规模化、专业化、社会化运营机制。其中,金湖县招标引入社会资本投入1800万元,建成日处理废弃物能力达100吨的集中处理中心。加快实施整县推进项目,淮阴区完成了132家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建设,涟水县改造建成干粪堆积场4万平方米、污水处理池7.8万立方米;5个非畜牧大县(区)全部制定整县推进方案,畜禽养殖综合治理率均达到80%以上。
探索科学治污模式
因地制宜,对大、中、小规模养殖场分别推广实施大型养殖场沼肥循环处理治污、适度规模养殖场生物处理治污、小型散养户集中收集处理治污模式。大型养殖场发展种养结合,形成“猪—沼—菜(稻)”循环利用模式,沼液沼渣作为肥料科学还田利用。全市已建成各类沼气工程473处,总容积9.96万立方米,其中去年新建养殖配套沼气治理工程5处。江苏中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配套建设5400米的沼液综合利用管道,周边3000亩农田受益。中型养殖场主要推广粪污生物处理,利用生物菌种将粪便快速转化为肥料。全市已建成400个猪场粪便外置发酵床,面积达4.5万平方米左右。
加强环境监管执法
为减少畜禽养殖污染,实现源头减量目标,我市强化日常监管,督查落实养殖企业主体治污责任。通过加强环境监管执法,以堵促疏,在监管畜禽养殖企业达标排放的同时,倒逼企业开展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。建立严格的畜禽养殖环境准入制度,新建、新设的养殖场必须建设环保设施,并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查。2018年对15个畜禽养殖项目进行环评审批,查处涉及畜禽养殖污染方面的环境违法案件43件。
|